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
2022年2月24日,普京发动对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欧洲,也改变了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更引发了对过去20年欧洲对俄政策的深刻反思。
在这场反思中,德国前总理默克尔的对俄政策成为争议的焦点。
作为执政16年的德国领导人,默克尔推动的德俄能源合作、对俄罗斯的绥靖政策以及在欧洲防务建设上的消极态度,是否为俄乌冲突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本文将从三个核心维度深入剖析默克尔时期德俄关系的演变轨迹,探讨其政策失误如何助长了普京的扩张野心。
一、能源依赖于俄罗斯:德国的战略性错误。
1. 从合作到依赖的危险转变
默克尔执政期间,德国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程度达到了令人震惊的水平。数据显示,即使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之后,德国仍然将其天然气进口的近90%依赖于俄罗斯。
展开剩余89%这种依赖关系已经远远超越了正常的经济合作范畴,演变成了一种战略性的脆弱。
正如经济学家所指出的,当一国能源进口的三分之一以下来自单一供应国时,这可以被视为享受经济红利;当这一比例超过三分之二时,就转变为危险的依赖;
而当达到80%以上时,实际上是将国家能源安全的命脉交到了他人手中。默克尔政府不仅维持了这种高度依赖,还在2014年积极推动北溪二号管道项目,试图将这种依赖进一步深化。
2. 为普京的军事扩张提供经济基础
更为严重的是,德国推动的欧盟与俄罗斯能源合作为俄罗斯的军事现代化提供了资金来源。
据估算,依靠能源出口,俄罗斯从欧盟哪里挣到了巨额的美元(折算成2024年的美元)。
2000-2014年约3.1万亿美元(德国3900亿美元);2014年-2022年1.38万亿美元(德国约5970亿美元。)
德国推动的欧盟与俄罗斯能源合作,为俄罗斯增加了4.48万亿美元的收入。
这些资金很大程度上被普京政权用于军队现代化和武器研发。讽刺的是,正是这些来自德国的资金,帮助俄罗斯建立了入侵乌克兰的军事能力。
3. 核电政策的战略失误
默克尔在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做出的加速退出核能决定,进一步加剧了德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
这一决定不仅在技术上难以逆转(反应堆一旦彻底关停,重启成本甚至高于新建),更在战略上削弱了德国的能源独立性。
当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德国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不得不重新评估其能源政策,但为时已晚。
二、绥靖政策:对侵略行为的纵容
1. 克里米亚危机后的软弱回应
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这是二战后欧洲首次出现的领土强制变更。面对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行为,默克尔领导下的德国虽然参与了对俄制裁,但这些制裁措施远未达到应有的威慑效果。
更为关键的是,德国在制裁的同时继续维持甚至扩大与俄罗斯的能源贸易,这种自相矛盾的政策向普京传递了错误信号。
2. 制裁的虚伪性
所谓的制裁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征性的。
当贸易总额基本保持不变时,制裁的实际效果就是将原本分散的贸易集中到了与普京政权关系密切的寡头手中。
这种"利出一孔"的结果,反而强化了普京对俄罗斯经济的控制力,同时加剧了普通俄罗斯民众的贫困,降低了征兵成本,客观上帮助了俄罗斯的军事动员。
另外相较于欧盟,美国的制裁更全面、更具破坏性,尤其是通过金融手段打击俄罗斯经济命脉。
欧盟制裁虽广泛,但受内部利益分歧制约,尤其在能源领域留有余地。
3.明斯克协议的失败。
2014年4月,乌克兰东部地区爆发乌政府军和俄罗斯支持的民间武装间的大规模冲突。
2014年9月和2015年2月在德法俄的斡旋下在明斯克达成停火协议。
《明斯克协议》的签约方,包括乌克兰政府代表、乌东地区代表、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代表、俄罗斯代表。主要斡旋方,法国、德国、俄罗斯。
但是德法既没有军事手段,也不想利用军事手段推进明斯克协议落实。
默克尔主导的明斯克协议谈判,虽然暂时冻结了乌东冲突(和平了8个月),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些协议给了俄罗斯时间来巩固其在占领区的控制,同时继续进行军事准备。
默克尔后来承认,明斯克协议只是为了给乌克兰争取时间,但事实证明,这段时间更多地被俄罗斯利用来准备全面入侵。
三、默克尔的防务政策:拒绝壮大德国国防,导致欧洲安全的结构性缺陷
1. 拒绝强化德国国防
在默克尔执政的16年间,德国的国防开支长期低于北约规定的GDP 2%的标准。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尽管安全环境明显恶化,德国的国防投入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
这种在安全问题上的"搭便车"行为,不仅削弱了德国自身的防卫能力,也影响了整个欧洲的安全态势。
(因增加军费,默克尔与第一个任期内的特朗普大吵一架)
2. 反对建立欧洲军队
面对美国在特朗普时期对北约承诺的动摇,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建立欧洲军队的设想。
然而,默克尔对此持消极态度,坚持依赖美国主导的北约体系。
这种立场阻碍了欧洲防务一体化进程,使欧洲在面对俄罗斯威胁时缺乏独立的军事能力。
3. 对东欧国家安全关切的忽视
波兰、波罗的海国家等东欧成员国多次警告俄罗斯威胁的严重性,但默克尔政府往往将这些警告视为过度反应。
这种态度不仅加深了欧盟内部的分歧,也让普京看到了欧洲团结的脆弱性。
四、德俄联盟失败的深层原因
1.价值观与利益的根本冲突
默克尔试图通过经济合作来改变俄罗斯,这种"以贸易促变革"的理念在面对普京的威权主义政权时完全失效。
俄罗斯将能源作为地缘政治武器,而德国却将其视为纯粹的经济交易,这种认知差异注定了合作的失败。
2.历史记忆的复杂影响
德国的历史负担使其在处理对俄关系时存在特殊的心理因素。
一方面,二战的历史让德国对使用军事力量极度谨慎;
另一方面,冷战时期默克尔成长于东德的经历导致其对俄罗斯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
这种复杂的历史情结影响了政策制定的理性判断。
3. 国内政治的制约
德国国内存在强大的亲俄游说集团,包括能源企业、部分政治精英和舆论领袖。
前总理施罗德在俄罗斯能源公司担任高管的事例,充分说明了这种利益纠葛的深度。
默克尔虽然比施罗德谨慎,但仍未能摆脱这些利益集团的影响。
五、对俄乌冲突爆发的责任
1.助长普京的野心
默克尔的政策客观上助长了普京的扩张野心。
当普京发现其行为的成本远低于收益时,必然会采取更大胆的行动。
从2008年格鲁吉亚战争到2014年克里米亚吞并,再到2022年全面入侵乌克兰,普京的每一步升级都建立在对西方反应的准确判断之上。
2.削弱威慑能力
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其防务政策的消极态度严重削弱了欧洲的整体威慑能力。
如果德国能够在2014年后大幅增加国防开支,积极推动欧洲防务一体化,俄罗斯在发动全面战争前可能会三思而后行。
3. 传递错误的信号。
默克尔时期的德国向俄罗斯传递了矛盾的信号:
一方面参与制裁,另一方面深化能源合作;一方面支持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另一方面又不愿提供实质性的军事援助。
这种模糊立场被普京解读为软弱,成为其冒险的动因之一。
六、历史教训与未来启示
1. 能源安全的战略重要性
默克尔的失败再次证明,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能源供应过度集中于单一来源,特别是潜在对手国家,是极其危险的战略失误。
各国应当追求能源来源的多元化,发展可再生能源,确保能源独立性。
2.对威权政权的清醒认识
"以贸易促变革"的理念在面对决心维护威权统治的政权时往往失效。
经济利益不能凌驾于价值观和安全利益之上。
民主国家必须对威权政权保持清醒认识,不能寄希望于经济合作能够自动带来政治变革。
3. 集体安全的不可替代性
乌克兰危机表明,在面对大国侵略时,只有强大的集体防御能力才能维护和平。
欧洲需要在保持跨大西洋联盟的同时,建立更加独立的防务能力,不能将安全完全寄托于他国。
结论
默克尔执政期间的对俄政策,特别是能源依赖、绥靖主义和防务消极这三大支柱,确实为俄乌冲突的爆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虽然不能将战争的全部责任归咎于默克尔,但其政策失误无疑助长了普京的侵略野心,削弱了欧洲的威慑能力。
这一历史教训提醒我们,在国际关系中,短期的经济利益不能凌驾于长期的安全考量之上。
面对威权扩张主义,绥靖只会招致更大的灾难。
默克尔的"遗产"——能源依赖俄罗斯、经济依赖东亚、社会依赖移民——这三大结构性问题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困扰德国和欧洲。
俄乌战争的爆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默克尔时期德国政策的失误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这场战争不仅是乌克兰的悲剧,也是欧洲战后秩序的危机,更是对过去二十年西方对俄政策的彻底否定。
历史将记住,在面对威权扩张的关键时刻,默克尔选择了经济利益而非原则立场,选择了绥靖而非威慑,这一选择的代价,正由乌克兰人民用鲜血偿还。
发布于:江西省